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49533|回复: 13

博白太注重姓氏宗族派,姓氏斗殴缴械严重

  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1-5-21 00:57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经山兄弟,提起这次 ,土客械斗。我阳春县境自从清咸丰四年(公元1854年)的天地会军与清军、乡勇大战,双方出动兵力过万人,会众和村民死亡惨重,疮痍未复。咸丰九年(公元1859年)于同治三年(1864年),发生了一场“客家军”的大战乱。这场战乱,是由县官与地主迫害新从北方迁来的“客家人”引起的。

    在阳春县,占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汉族人,都是从中国北方南下,曾经在福建、东江长期居住过,在明、清两朝到阳春建村定居的“老客家人”。“新客家人”迁到台山、开平、恩平等县。地主压迫新客家人,佃种田地要比老佃户加收田租,新客家人不服,向县官诉讼,县官判决新佃户败诉。新佃户与地主发生斗殴,县官兵来捉佃户,迫出了“客家人”反抗,聚众上山。纠纷延及新会、鹤山县。客家人购买洋枪数百枝,组成了“客家军”。推举鹤山县举人韩端、戴子桂为首领,与清军交战,战败退入阳春县境东山的岑垌(已划归恩平县)。“客家军”竖起“六县同心,天下无敌”的大旗,在咸丰十一年(1861年)十一月,客家人全家扶老携幼聚众十余万人,拥入阳春县的思良都(春湾),阳春乡勇轻敌,被“客家军”斩木塞路,纵火烧山。乡勇大败。客家军分兵两路,一队由那乌乡大垌进攻,陷思良都的黄泥湾圩和顺阳都公署的清水山圩,把清水山夷为平地;一队由东山瓦盎攻陷南厢都公署合水圩。由于客家军全家随军,每到一村一寨和圩集,即抢光、吃光、烧光,村民不死即逃往外地外县。
就因这次,我阳春县春湾大垌村,是南田公,之子阿十公后裔,在1859-1864年的土客械斗时最为惨重,〈客家军分兵两路,一队由那乌乡大垌进攻〉我大垌从1400多男丁里,只乘下140多男人,在这次〔土客械斗〕的六年时间里,大批男女老少被杀死,我小时候在大垌周边的山上和山洞里,到处还看见白白的尸骨,这种惨状,只能从老人的嘴里得知是〔打客家〕死的死,逃的逃,从阳春县莫姓这时外迁逃难的,遍及各省,各州县,现时难以查找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1-5-21 01:22:24 | 显示全部楼层
阳春县境东山的岑垌,聚众十余万人,“客家军”大垌村离,岑垌不到二十多里地,一队由那乌乡大垌进攻,大垌在六年多时间里,多次成了主战场。多年不能耕种, 同治元年(1862年)正月,客家军在攻陷阳春北部的思良、顺阳、南厢都等“上三都”(阳春北部三个区)之后,迫攻阳春县城。知县吴璇以武生(武秀才)梁家秀为助手,指挥兵民据新修筑好的县城固守,客家军无法攻入县城墙,就放火烧了东门圩、雅铺街,又攻陷岗尾、阳江县大八那龙圩,四月转回春北的岑垌。

    同年四月,再从岑垌攻陷思良、顺阳、南厢等“上三都”。迫攻县城不下,十一月转往阳春县西南都,攻陷太平都三甲堡围墙,杀死乡勇、乡民二千余人。

    同治三年(1864年)正月,清军驻阳江副总兵卓兴和都司(都指挥使司)侯勉忠两部队会合夹攻客家军,全部被消灭。

    客家军精壮军力在阳春覆灭后,其不随军作战的老弱更为悲惨。阳春县境在北部三个区内的村庄,包括大垌村,已洗劫一空,大多数地方三年没有耕种,没有任何食物,客家军内饿极了就杀老、幼、残、弱为食,这就是阳春县剖人为吃的真实史故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新闻|族谱|联谊|宗祠|村落|故事|基金|公益|论坛|莫氏宗亲网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